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研究适逢其时的责任

来源: 时间:2018年08月24日 00:00 编辑:

来源: 时间:2018-08-24 编辑:

摘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分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及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研究有必要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有什么不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素)是什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何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采取什么举措”等问题作出回答。从而根本解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和认识问题,在舆论上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行发动,在理论上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予以必要的理性指导,这是高等教育研究适逢其时的责任。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研究;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主题下关于高等教育的内容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意简言赅的两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层对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极度关切,其内涵不仅极其丰富且任务极其繁重。由于具有近现代高等教育内在规定性意义和社会要求的高等教育活动及其实施的组织——大学已经是需要理论指导其实践的高度成熟的事业和组织,由此决定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于高等教育及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针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尚未引起大学足够重视的问题,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和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适逢其时的重大责任并讨论之。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何以重要

21世纪以来的国际竞争以高新知识创新为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由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生产要素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时代已经让位于高新知识创新为驱动的新经济时代。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谁垄断了高新知识谁就能立足于世界竞争的居高点。在这样一种世界变迁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创新高新知识及培养具有高新知识创新能力者的主力军即大学,此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及“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国际背景所在。

(一)“双一流”建设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就宏观环境而言无疑是顺应国际发展大势和适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但就国家自身发展进步而言也是我们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必须做出的新抉择,其理由如下。

1.国家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和速度增长向以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为特征的转型过渡,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仅是我国发展的目标所在,更是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水平不可或缺的战略举措。在国家这样一种以生产力水平提升为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新知识是实现这一创新的动力。如前所述,高等教育之高新知识的开发创新者、传播及运用者的属性特征及其社会功能决定了它在国家经济创新发展进程中,具有源动力的作用,是国家创新发展必须依靠的具有垄断地位的主体力量。

2.国家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应该投入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影响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应有贡献。但其前提是:一个欲主动担负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责任的国家不仅要有胸怀世界的理想情怀,还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尤其是足以引领全球发展的国家竞争力,否则我们既难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气和自信,更没有影响和引领世界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实力。据2017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2018),我国排名第28位既落后于排名第9的香港地区也落后于排名第4的台湾地区,其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竞争力排名第54位。由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拖了我国“技术成熟度”“创新”两个指标的后腿,终而影响了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见表1)由此也说明了我国在国家竞争力尤其是高等教育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数年前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在参加美国一所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中称:“我敢说,没有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我们在创新和科技上引领世界”,因为“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如果以逆耳忠言的胸怀玩味拜登的这番言论,这对我们认识到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及竞争力必须率先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不无启迪。

3.必须承认目前我国还没有在比较意义上具有真正比较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于此,就高等教育体系整体而言,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任务还很艰巨。举目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一样如此强调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及旨在高等教育质量效益提高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及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亦然。尽管在认可度较高的上海交大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及英国QS、THE和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2017年我国内陆地区入选世界大学500强及600强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2所、19所,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四大排行榜中均进入100强,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进入150强,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进入200强。然而,笔者坚持世界一流大学是“拥有一些世界一流学科专业,聚集了一群世界一流学者,吸引了一大群世界一流学生,以世界一流的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理念和世界一流办学条件,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和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能够培养世界一流专业人才和研究创造世界一流水平新知识的大学”的概念,即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是具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实力”,因此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学术贡献”继而赢得“世界一流学术声誉”的大学,相较这样的条件我们还有多少大学有自诩自己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如果有了这样一种自知之明,笔者同样坚持认为:尽管社会包括高等教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高校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只要我们大学对自己的现实条件、水平实力及知识贡献和存在的差距有清醒的认识而不妄自尊大,并充分利用时下有利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和优越物质条件,仰望星空而不尚空谈,脚踏实地且追求卓越,守持大学理性按大学自身规律办学治校育人,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度统一的意志”“强大的行政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创建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即便不是指日可待也非遥不可及。

4.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即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向内涵式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既是满足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加快“双一流”建设是指向极少数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旨在通过卓杰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缩小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距离;那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则是针对所有大学改革发展提出的要求,旨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双一流”建设及“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能分割的一体两翼,它们共同构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见图1)“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两者具有强烈的相互促进的关联性,一方面,“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引领性和推动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为“双一流”建设奠定必要的广泛高等教育基础。“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中具有同等重要性,无孰重孰轻。党和国家在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寄予高度期待的同时亦对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的基础上,特别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四个重大论断之一加以强调。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要坚持内涵式发展。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状

如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中,尽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样重要,然而在近两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受“议题设定”的影响大众传媒一边倒地关注“双一流”建设,同时受“双一流”建设名利双收的驱使,不少非“双一流”建设大学也热衷于“双一流”的目标追逐。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未引起高教界的足够重视甚至有被冷落的趋向,呈现出“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冷冷清清的局面。这一局面具体表现为:大学对内涵式发展缺乏热情,在精力及物力上对内涵式发展投入不足,在内涵式发展上缺乏制度安排、规划设计和改革举措,等等。

对此现象我们有必要提出如下疑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什么被忽视?据笔者考察分析原因有三个:第一,大学文化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存在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及严重的学术绩效主义倾向等问题造成了大学文化的匮乏甚至缺失,使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第二,大学发展目标的问题。内涵式发展目标的模糊性使内涵式发展既没有精确的衡量指标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内涵式发展的对象不甚清晰及缺少具体的抓手。第三,认识的问题。人们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要素、意义、方法等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大学诸多不尽人意的“实然”现象都可以从大学对“应然”的不甚了了找到原因。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认识的问题,即当下的高等教育时空环境再次为高等教育研究有所作为提供了机遇。

二、高等教育研究恰逢其时的责任

人类文明及其事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理性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及其事业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高度理性引领的时代,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成熟的事业尤其如此。用高等教育应有的理性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研究适逢其时的不能推卸的责任。因此,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研究必须主动在舆论上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行发动以推动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在理论上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予以必要的理性指导。解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和认识问题,这是高等教育研究的责无旁贷。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有必要对以下基本问题作出回答: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有什么不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素)是什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何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采取什么举措?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及其认识

内涵与外延是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界定的一对专用术语,内涵通常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关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受事物本质属性规定的全部对象即关于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借用关于内涵概念的这一定义,可以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概念作如下提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高等教育本质属性要求及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驱动,以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有效开发为基础,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发展模式,是在发展形态上重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资源配置合理,追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的发展模式。对此,邬大光教授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专题报告中也做了很好的阐述: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教育的本体论问题,是回答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回答如何发展、用什么方式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法论问题。二者是目标与手段、归宿与途径的关系,无论是内涵式发展还是外延式发展,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激活高等教育内部因素为动力,以优化高等教育内部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重点,以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使命。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绝非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必须通过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大学具体加以实践落实。大学作为以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为本质属性和社会职能、以追求人力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以智力劳动为特点,并因此有其独特规律性的且组织要素极其复杂的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组织,一方面其发展不能脱离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及其资源依赖,但另一方面其更需要以守持大学的基本属性、遵循大学应有的规律而发展。后者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即便“双一流”建设本身也存在着如何处理好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

(二)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模式比较

所谓内涵式发展是针对外延式发展的相对概念,因此对内涵式发展的认识有必要通过外延式发展的讨论及其对比加以深化。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其强调增加外部投入并以重视扩大发展规模与加快发展速度为特征。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则是一种现代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内部要素积极性的激发及其结构调整和改善以驱动改革,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表2呈现了笔者从概念、目的、理念、动力、特点及关系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虽然是完全不同于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但后者却是前者的一个不能超越的过渡,即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基础上的一个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及新阶段。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是由注重规模与速度的发展向注重效率优先的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要实现好这一转变必须采取根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创新发展动力等积极措施。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素)

尽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因校而异的发展模式,即没有适应所有大学的统一的所谓内涵式模式,然而明确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任务(要素)具有普遍性,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任务(要素)是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和抓手。笔者认为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素)不能与大学的核心使命及其使命的有效践行相割裂。所以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要素)有三个:第一,坚持育人为本。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核心使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重视知识贡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以学科发展为立校之本,加强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学科以整体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人类做出应有的知识贡献。第三,创建善治结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依据效率优先、整体设计、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原则构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善治结构是大学内涵式发展操作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缺乏有效内部治理的大学组织结构是根本不可能担负好大学之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核心使命的。所以有必要就创建大学的善治结构进一步做如下的阐述。

传统的大学管理结构由于没有反映符合大学学术生态组织属性及很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大学组织应有的活力释放,以及不利于大学按自身特有的规律办学治校育人。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大学,不难发现大学属于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很大不同的复杂生态系统,即大学作为一个以学术为基本活动、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学术共同体,其人群的活动及其利益博弈的规则不同于其他社会生态系统。具体之,即大学的生态平衡远比任何社会组织生态系统都更加困难。原因在于尽管大学表面看来是组织化的生态系统,但由于固有的管理结构没有解决好也不能解决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由此导致大学成为内部充满矛盾和交锋的组织。大学善治不仅要研究大学组织的属性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改造大学组织,使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更合乎其属性及规律的需要,有利于协调各要素关系充分释放能量使大学功能最大化。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唯一选择。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中央高层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目的及重点亦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第一,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二,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第三,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第四,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第五,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研究适逢其时的责任。

作者眭依凡,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杭州31000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100191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8期第6-10,22页

    上一条:天津大学:百年机械学科的时尚密码 下一条: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闭

    XML 地图